大英县文物管理所(大英县汉陶博物馆)
2023年度工作报告
党的二十大站在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高度,从多个方面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提出重要要求,我馆围绕这一重大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在保护好文物本体基础上,力争深入挖掘好、研究好、阐释好、展示好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一、开展的具体工作
我馆始终坚持把加强理论学习放在首位,确保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观众呈现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让博物馆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一年来,组织馆内干部职工参加各类培训共计15个,30余人次,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分别参加“四川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建展的产生与发展培训”“全国博物馆讲解员高级讲习班培训”“全国博物馆综合业务培训”“四川省文物保护管理业务培训班”“全省文物与古籍修复紧缺人才研修班”等。
(一)文管所工作
1.落实文物安全检查。组织开展了文物安全巡查工作,形成常态化文物安全检查,建立了文物安全检查台账和责任倒查机制,严格执行“谁检查、谁签名、谁负责”,压紧压实文物安全责任,切实增强了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至今,开展“线上+线下”文物安全巡查检查,共计200余次,共检查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累计发现安全隐患32处,督促各镇负责人和文保单位负责人已整改32处;为文保单位和文物博物场所累计配备200余套灭火消防器材,以增强其应对火灾防控及突发事故的能力,筑牢文物消防安全屏障。
2.加快实施文保项目。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启动6项,借大英县人民检察院发挥文物保护公益诉讼职能职责之力,协调解决了谭家大院、本崐墓等文保单位的纠纷,助推项目建设,目前五显庙、卓筒井(一期大顺灶)修缮已完成,本崐墓、谭家大院已启动,同时配合项目办有序推进制盐工艺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卓筒井国家级文物保护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
3.文保单位资金争取。完成了2023年度实施财政支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大工程文物保护重点项目蓬基井、寂光寺等各类资金申报13项,累计申报金额1000余万元,目前已下达80余万元,通过深入研究各项政策,全力争取上级资金,为地方文物保护保架护航。
4.编制规划方案。完善规划1个,编制文物维修修缮方案4个。完善了《蓬基井保护规划》,编制了《蓬基井(蓬莱盐厂旧址)抢救性保护设计方案》《大英县盐业遗址调查及卓筒井遗址考古调查勘探项目工作方案》等。
5.加快推进申遗工作。3月12日承办了省级会议“川渝盐业遗产申遗专家咨询会”,川渝两地文物局领导及20多名专家齐聚大英,为卓筒井申遗“把脉支招”,明确了申遗路径;川渝盐业遗产已纳入今年四川《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0个拟申报项目之一,目前正在按照通知要求积极开展申报工作,申报资料已于7月初经省局报送国家文物局;编制完成了《大英县盐业遗址调查及卓筒井遗址考古调查勘探项目工作方案》,已获省文物局批复,已争取到2023年省级专项文保资金50万元;5月在北京召开了卓筒井申报入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座谈会,并聘请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会长、原福建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力军为“卓筒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高级顾问”;筹备设立卓筒井文明研究会,完成了研究会章程编写,正在进行审核备案。
6.双试点申报。完成了大英县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县域试点申报工作,获县域试点提名单位,现全力编制实施方案,力争进入第二批试点县。
(二)博物馆工作
1.免费开放工作。目前博物馆免费开放300余天,共接待游客6.19万余人次,(其中接待未成年人2.9万余人次),免费讲解210余场次;卓筒井遗址公园(近期闭馆修缮)共接待游客,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其中未成年人0.7万余人次),免费讲解300余场。
2.策划举办展览7个,惠及民众10万余人次。先后举办《美好新时代主题摄影展》《晤对古今 石刻艺术拓片展》《大英 潼南书画临创作品展》《向永清故乡行汇报作品展》《全国首届‘卓筒井杯’书法篆刻作品展》等,展览分别邀请中省市县领导、专家现场观展、指导,获得一致好评,活动现场分别被四川观察、四川新闻、首屏、四川书法家网等竞相报道,极富影响力。
3.开展宣教活动16场。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不断完善博物馆传播体系。“新春魁山庙会”活动采用线上线下上演文化大戏,在央视、四川电视台等多个频道播报;联合美术馆开展“三进”系列活动5场,分别到全县3个中小学、1个社区、1个场馆,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三大主题展览、非遗技艺体验、非遗讲座与摄影培训等多个环节,惠及各类人群4000余人;线下开展主题活动10场,涉及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秋、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惠及民众6000余人次;举办暑期培训班1个,招收学员30名,创作优秀作品20余件;暑期接待中外研学团队20余个,学生500余名;公众号发布各类信息40余条,拍摄科普视频8个,视频号、抖音号累计发布视频40余个浏览量达5万余人次。
4.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启动了文物数字化保护,签订了文物数字化保护合同,计划2024年完成该项工作;为上级文物定制文物囊匣,确保可移动文物安全;完成博物馆户外LED大屏安装使用,极大发挥宣传展示功能;进行了厕所革命,完成了三楼卫生间的改造提升。
5.藏品征集。新增藏品226件(套),其中向永清捐赠绘画作品52件,征集作品170件,出土青铜器铙3件(套),石刻1件,不断丰富馆藏种类,为博物馆评估定级打下坚实基础。
(三)非遗工作
1.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1项、市级非遗工坊1处、第九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非遗体验基地2处;公布第二批县级非遗项目9项、县级非遗工坊5处;完成了2022年度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廖吉荣获优秀。
2.非遗活动。举办了全县非遗专题培训、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培训,组织全县40余名非遗传承人参加并进行了实地操作;组织6个非遗项目开展“三进”系列活动,将理论与体验相结合,在青少年中广泛宣传我县的传统文化;组织非遗项目分别参加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都大运会等展示展演8场次;举办徐氏泥彩塑培训班1期;接待海内外院校调研5次。
3.记录、宣传。配合省非遗中心《非遗100》、四川电视台文旅频道《寻找手艺人》等9个电视台、媒体拍摄记录片、宣传片。
二、来年计划
(一)加强文物保护,持续做好文物安全工作,全力推进文保项目。
(二)策划各类临时或主题展览,引入新的展示方式和展览主题,吸引更多观众的兴趣。
(三)教育与推广活动,利用传统节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等,开展宣教活动,包括讲座、文化课堂等向公众传播汉代陶器的历史文化知识,举办亲子活动、工作坊等吸引年轻观众的参与和关注。
(四)数字化和虚拟展示:将博物馆的藏品数字化,建立在线数据库,使更多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和学习汉代陶器的知识。同时,开发虚拟展览和沉浸式体验,为无法到场参观的观众提供互动和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五)文物库房提升,提升库房安全设备设施、环境等。